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Chili Con Carne

我第一次吃這個是從Tim Hortons買的,東西很好吃,只是有點鹹。重點是跟他們買,又貴份量又少,所以想試著自己作。我先參考 Michael Smith 的食譜:

1 lbs bacon, chopped
2 whole onions, chopped
1 head garlic, separated peeled and sliced
2 chopped red peppers
3-5 heaping spoonfuls chili powder
2 lbs ground beef
2 28 oz cans whole tomatoes
1 19 oz can black beans
1 19 oz can kidney beans
Salt and Pepper

Chili powder:

1 dried ancho chili
¼ cup dried oregano
¼ cup cumin seed
¼ cup coriander seed
¼ cup paprika

Heat a large pot over medium-high heat and add bacon. Add a splash of water and let the bacon render it’s fat. As the water evaporates, the bacon will brown. Pour off excess fat and add the onions, garlic and peppers. Cook until they are softened and just beginning to caramelize. Add chili powder and ground beef and stir well, chopping the beef up with a wooden spoon. Add tomatoes and beans and season with salt and pepper. Simmer for an hour. If you have a chance, make this a day in advance and reheat when needed. The flavours will brighten and meld as it rests overnight.

我照著這個食譜做會有一些問題:

  1. 份量太多,一般 8 qt 的鍋子裝不下。他在電視上用的鍋子也沒有比較大啊! 
  2. 用罐頭的豆子跟番茄會太鹹 
  3. 蒜頭會焦 
  4. 炒甜椒會出水,之後炒牛肉會容易沾鍋。 
  5. 因此我修改了份量跟作法:
材料:
  1. 黑豆:乾燥的,大半碗
  2. 腎臟豆:乾燥的,大半碗
  3. 洋蔥:一個大的,切成邊長小於一公分的正方片
  4. 牛絞肉:兩磅
  5. 甜椒(顏色不拘):一個,切成跟洋蔥差不多大小
  6. 蒜頭:一球,剝皮切片
  7. 番茄:牛排番茄可以用一個,比較小的就酌量增加,切成小塊
  8. 洋菇:六個大的,切片。
  9. Chili粉:照他的份量,全部磨成粉混合後即可。
步驟:
  1. 兩天前先用一個小鍋子把腎臟豆泡水 
  2. 隔天把泡過水的腎臟豆煮一小時以上,然後加入黑豆繼續泡 
  3. 煮chili當天,先把豆子煮一小時。可以在準備材料前開始煮 
  4. 開中火,鍋裡放一點點油炒洋蔥,開始變黃即可。注意要用木頭杓子炒,不要用炒菜鏟。 
  5. 加入牛肉與chili粉開始炒,用木杓弄散牛絞肉。不要有結塊的肉。不需要把肉完全炒熟,但這時應該大部分不是紅色了。 
  6. 加入chili粉,拌勻 
  7. 加入蒜頭跟甜椒繼續炒,攪拌均勻即可。 
  8. 開大火,加入番茄、豆子。豆子的水可以一起加進去 
  9. 加入洋菇,拌勻 
  10. 開始出水時轉成中小火,看到中間有沸騰即可,煮一小時 
  11. 起鍋前加入黑胡椒跟鹽調味 

注意事項:

  1. 腎臟豆要先泡先煮原因是他比較大顆,比較不容易煮爛,可以用罐頭貨代替。 
  2. 盡量用瘦的牛絞肉,炒的時候盡量少放油。油多比較好炒,可是之後沒機會把油弄出來,後面加進來的材料又不吸油,煮完後所有的油都會浮在表面上,大概沒人敢吃。 
  3. 洋菇選小的比較容易入口,或者切成比較小片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擺脫自動模式拍照

本系電化學教授說的,如果你沒辦法簡單的把觀念講清楚,那就是你自己的觀念不太清楚。我想我應該要把一些心得整理一下。

用傻瓜相機拍照時,有時候知道為什麼拍得不好,例如曝光不足。這時只要把曝光量增加就可以解決了,但在傻瓜相機上調整這些其實挺傷腦筋的。這就是我買DSLR的原因。

其實現在想想,新手要處理的問題其實只有曝光、對焦,最多加上白平衡。我想簡單的把這三件事寫一寫,希望篇幅越短越好。

首先,確定相機對焦設在AF-S模式(單拍),拍照模式P模式,測光模式為矩陣測光。

自動對焦設在動態區域,感光度(ISO)兩百,影像尺寸大,影像品質JPEG 精細。這些應該都是預設值。

對焦:

有的時候相機猜錯要把焦點放在哪裡,這時就會拍出什麼都很清楚,但是人很模糊的照片。這有兩個辦法:


  1. 現在的單反跟無反都有很多個對焦點,選擇人臉(或這張照片的主體)的那個對焦點就好了。
  2. 先把對焦點對準主體(人臉),快門鈕按一半就完成自動對焦(Nikon的觀景窗有合焦指示燈),然後按住自動對焦/曝光鎖定鈕(AF-L/AE-L),放開快門鈕(仍按住AF-L/AE-L),重新構圖然後按下快門。
  3. 手動對焦:把對焦模式設在M即可。
我個人覺得改對焦點很麻煩,所以偏好第二或第三種方法。

曝光:


這個題目比較大,必須先瞭解曝光量、光圈與快門、感光度、曝光補償。


  • 曝光量:可以把光線想成水,快門想成水龍頭。從水龍頭流出的水的總量可以用打開水龍頭的大小跟時間來計算。在相機上就是光圈跟快門了。光圈的大小一般以f值(焦距/光圈直徑)來表示,所以50mm的鏡頭 f=2時,光圈大小就是25mm,f值越大光圈越大。如果把快門時間加倍但是光圈大小減半,會得到一樣的曝光量。
  • 感光度:這就是相機的感光元件或底片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果ISO值提成兩倍(例如ISO400對200),需要的曝光量就是一半。
知道這些,後面就是PASM模式跟曝光補償:
  • P:全自動,A:使用者設定光圈,S:使用者決定快門,M:手動
  • P*:相機是設定在P模式,測光完畢後轉動指令轉盤可以改變光圈大小,但不改變曝光量。
  • 曝光補償(EV):+1EV就是曝光量提高為兩倍。
當照片太亮或太暗時就有這些方法解決:

  1. 如果相機上有EV旋鈕,直接調大或調小。我個人最喜歡這個。從機身裡改也行可是很煩。
  2. 檢查拍壞的那張的光圈、快門跟ISO,改成M模式再套用自己的設定。
  3. 如果是後面風景正常可是人臉太黑,還可以用AF-L/AE-L按鈕,先對人臉測光,然後用這個測光值拍照。
白平衡:

同樣一張白紙,在不同顏色的燈光下就會覺得這張紙有不同的顏色。光源的顏色用色溫表示。講到黑體輻射就麻煩了,我覺得記住幾個常用的色溫就好:

  • 2800 K:燈泡
  • 3000 k:鹵素燈
  • 4100 K:月光、淺黃光日光燈
  • 5000 K:日光
  • 5500 K:平均日光、電子閃光(因廠商而異)
  • 6500 K:最常見的白光日光燈色溫

從這列表來看,色溫越低,顏色越紅或越黃:色溫高則變藍。因此:
  1. 光源是電燈泡或舞台燈,照片顏色偏黃,就要把相機的色溫調低。
  2. 光源是日光燈,照片顏色偏藍,就要把相機色溫調高。
  3. 相機裡也有各種預設模式,例如燈泡,晴天,陰天,陰影,日光燈等。通常比自動白平衡好。
  4. 自動白平衡。要準備一張白紙或灰卡,先告訴相機在這裡的光線底下白色是什麼樣子。
其他注意事項:

  1. 到了一個地方首先要先拍幾張照片決定色溫。
  2. 決定ISO。ISO值太高會有雜訊,通常CCD的DSLR最高可用ISO在400或800,CMOS就高很多,但要看機種。
  3. A模式:大光圈的景深較淺(成像清楚的範圍較小),拍人像一定要會。P*模式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反之,想要所有的距離都清楚就要把光圈縮小。
  4. S模式:較快快門可避免手震。用快速快門(1/160秒以下)拍快速運動的物體可以拍出凝結感,有電影Matrix的感覺。慢速快門可以拍車燈的軌跡或絲綢般的瀑布,但建議要使用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