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 星期二

Buffet Prodige Pocket Clarinet - 簡易版單簧管

同學問我這玩意能不能取代管子或篳篥。

我先找到原廠的網站:
https://na.buffet-crampon.com/bc_CA_en/pocket-clarinet-prodige-bc2041-2-0.html

再研究一下單簧管跟篳篥有什麼不一樣。

其實管子跟篳篥是同樣的東西。不過大家現在說的篳篥內徑很細,應該是聽了劉英的綠水謠。那個應該是朝鮮篳篥。我們現在把重點放在管子上。

回到正題。管子跟單簧管有什麼相同之處?

  • 超吹都是平吹的11度音,這個跟笛子嗩吶不一樣
  • 內徑從頭到尾一致。

不同之處是管子看起來是雙簧樂器。雙簧的缺點是比較不穩定,所以一開始要把音準跟音色弄好比較辛苦。不過反過來說雙簧樂器比較容易以吹奏方式改變音色或音準,演奏時的花樣比較多。

這個簡易版的單簧管筒音是G左手全按是D,應該跟E flat單簧管接近 (sopranino clarinet,左手全按是bE)這個音域跟次高音管差不多,或者說是傳統C調大管。用這個樂器來合奏的確有優勢:

  • 單簧片發聲穩定,容易上手不容易放炮
  • 音色聽起來跟管子很像
  • 左手全按是D:如果用管子或嗩吶指法,就是C調。用笛子指法就是D調。在臺灣,有很多吹笛子的人插花去練嗩吶或中音加鍵管。中音加鍵管左手全按是C,吹D調看起來是全按當Fa,非常不方便,大概只有曲祥可以。很多人,包括主修嗩吶的人都抱怨為什麼不作高一個全音。

當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 按孔開法是筒音當Do而常用的是筒音當ReSol,這時就只有Fa,沒有Fa
  • 最高的孔是拇指孔,這是單簧管的開法,不是傳統管
  • 只有八個孔,沒有加鍵。有了七聲音階之後,通常會先想要加升Fa跟降Si,再來就是肖想升Do跟降Mi

合奏用國樂管樂器

現在國樂團中固定會使用的管樂器有笛、笙、嗩吶、中音管。大家都希望各組樂器都有高音到低音可以演奏和聲。高音部分用傳統樂器就可勝任,但中低音並不能簡單而粗暴的將原有樂器直接加大。

原有的梆笛與曲笛只差四或五度。把樂器放大就是大笛的範圍,大致是梆笛低八度。不過,越大的笛子,笛膜震動的比重越大,如果大笛跟梆笛一起演奏,恐怕大笛音色比梆笛還亮,因此在當笛組低音部時不能貼膜。

新笛

第一個方案是中央研究院丁西林先生於1930年代研製出來的,跟G調大笛一樣筒音為D4,竹製,無膜孔。十一個按孔所以所有的半音都吹得出來。缺點是按孔比手指還多,放開太多手指樂器會不穩。我曾看過中央廣播樂團的侯廣宇先生演奏新笛。笛尾內徑有收小,材料是灰色的塑膠水管,可能是聚苯乙烯。不知道現在中廣還是不是用這個。

大笛貼膠帶

重點是把膜孔封閉。用不同的膠帶或方式封閉膜孔可以有不同的音色。當然也可以用AB膠把膜孔整個封起來。
優點是演奏方法跟大笛一樣,也不用專門準備樂器,現有的樂器貼膠帶就可以迅速變身。
缺點是演奏半音比較受限,跟梆笛曲笛一樣,需要多準備幾支不同調性的樂器。

木頭長笛

直接買木頭長笛來用。實驗國樂團的陳俊憲先生,音色比曲笛稍微按一點,跟整個笛組搭配不錯。缺點就是貴。

大笛加鍵

嚴格來說是大笛不開孔,只加兩三個鍵。上海民族樂團的李相庚先生的新笛是找趙景國訂做的,無膜孔,左吹,印象中是七孔加兩個鍵,大E調,依照他的手型開孔。我是比較喜歡這種方式,不按鍵時,演奏方式跟大笛一樣,比按孔簡單。加一兩個鍵對演奏半音已經幫助很大了,如果能有多一兩支不同調性配合,就更簡單了。缺點是在竹笛上加鍵比較困難,笛子也容易裂。

合奏時基本上已經全面使用三十六簧笙了。笙組的低音部也真的就是把樂器加大。高音笙的部分還可以討論要不要加擴音管,或者改變擴音管的形狀。中低音部基本上沒甚麼變化。我之前曾用過三角擴音管,音色介於無擴音管跟圓筒狀擴音管之間,保留了一點傳統笙的音色。也許這是個值得研究的方向。

嗩吶

目前嗩吶組用高音傳統嗩吶配加鍵的中音、次中音或低音嗩吶。我只覺得加鍵嗩吶可以稍微簡化按鍵。合奏不見得需要這麼多按鍵。

中音管

只寫中音管是因為現在的國樂團只有中音管是常態編制。吳曉鍾先生曾跟我說,有一次鵬修文聽了他的演奏後跟他說,如果他早二十年聽到這個,現在的國樂團的管樂組就是四樣樂器。直到現在,管還是沒有像其他三種樂器有高中低音部。

現在的中音管看起來跟單簧管很像,高一個大二度,但是底下多兩個半音。所以最低音跟單簧管一樣。

次中音或低音的笙和嗩吶已經很常見了。笛子應該只能下到大笛的音域,再往下,樂器太大,演奏就很不靈活,看來最有發展空間的應該是管,現在會吹管子的人越來越多,只等著作曲家把管的高低音部補齊。

2025年4月21日 星期一

福建老酒

 以前爺爺奶奶都自己釀酒,這樣才有紅糟可以作菜。現在我要用酒,市場裡有很多選擇,紹興、花雕等等。紅糟就很麻煩。過年期間南門市場有人擺攤賣紅糟,姨婆非常嫌棄那些。現在在加拿大,連嫌棄的對象都沒有,只能自己作。

之前跟陳虎娃他爹學過一次,他們家是馬祖人,也要作這個。只是他用橘色大垃圾桶當酒罈,看起來非常不習慣。

我以前都在南門市場裡一家福州人開的雜貨店補貨,他們有印好的紅糟製作方法,我調整了一下順序,並加入一些陳爸爸的心得:

器材:

  1. 酒罈:要選大一點,不是把所有材料裝得下就好,因為需要攪拌。不可使用金屬材質
  2. 酒瓶:這個分量大概有6~7瓶酒
  3. 廣口瓶:裝紅糟用,這個分量大概五斤
  4. 過濾酒跟酒糟的器材。

材料:

  1. 圓糯米六斤
  2. 紅麴一斤
  3. 白麴一顆
  4. 涼開水六斤
步驟:
  1. 圓糯米先泡一夜。
  2. 紅麴用六酒瓶冷開水泡一夜備用,不須攪拌。
  3. 把泡好的圓糯米倒入蒸籠用大火蒸45分鐘蒸好後放在大盆中吹涼。<蒸籠內可插放三個氣管,容易蒸熟>
  4. 將白麴磨成粉末狀,均勻撒在放涼的糯米飯上,攪拌均勻,
  5. 將泡好的紅麴水倒入酒罈,把糯米飯分批倒入。將糯米飯跟紅麴拌勻,盡量把結塊的糯米飯打散。
  6. 糯米飯全部放入後,基本上看不到水,盡量攪拌均勻。拌好後蓋好。
  7. 剛開始兩三天會放熱,這時每天來攪拌兩三次,後面降低頻率。過幾天不放熱了就封好,靜置兩個月左右。期間大概一星期來翻一次。
其他:
  1. 多放紅麴,酒糟會比較甜
  2. 多放白麴,酒會比較烈
  3. 過濾酒比較麻煩。公公是用一個尖底的竹簍,要收酒時插到底,酒會從竹條間的縫隙進到竹簍中間,酒糟會被擋在外面。過兩三天,用杯子把竹簍中間的酒舀出來裝瓶。舀酒的動作會攪動酒,底下很細的酒糟會揚起來,這時就不收了,過兩三天再繼續。總之,我們希望把酒糟跟酒分得越開越好。糟裡不要有酒味,酒看起來要清澈,不要有一堆糟在裡面飄。
協盛商店
南門市場176號
電話:23416748
現在有第二家福州商店,不過我還是習慣來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