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遜發先生在1977年與上海芭蕾舞團一起訪問法國與加拿大(我很想知道那次他演奏些什麼),去尼加拉瀑布參觀。他說距離還有五六里遠就可以聽到很大的水聲。在那裡,可以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偉大。
回上海後,又有機會去廬山仙人洞滴水泉。他在那邊聽了四個小時的水滴聲,發明了笛子的新技巧:吐倚音。後來又看了不少的江河流水,最後確定由小水滴開始,匯流為江河,最後奔騰入海。最後在1979與1980兩年與瞿春泉先生合作完成。
這首曲子也有許多錄音版本,大家可以注意到有兩種速度。比較快的速度跟譜上一樣,但是比較慢的版本聽起來比較有氣勢。其實比較慢速的版本只有一個,這是俞遜發先生到北京開獨奏會,由彭修文指揮廣播樂團伴奏。獨奏會結束後,原班人馬直接到錄音室錄音。所有這個速度的錄音版本其實都是同一次演奏。
我自己2008年夏天去過尼加拉瀑布,而且跟日本人一樣無聊,在瀑布邊聽匯流。我個人認為,如果曲子裡試圖描寫的是尼加拉瀑布的話,譜上的速度是錯的,彭修文的速度才是對的。這不是比較好或不好,而是對與錯。
另外,這是我找得到的第二個用彭修文定的速度來演奏的版本,可惜樂團的實力跟編制有點缺憾,錄音好像也有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