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傻瓜相機拍照時,有時候知道為什麼拍得不好,例如曝光不足。這時只要把曝光量增加就可以解決了,但在傻瓜相機上調整這些其實挺傷腦筋的。這就是我買DSLR的原因。
其實現在想想,新手要處理的問題其實只有曝光、對焦,最多加上白平衡。我想簡單的把這三件事寫一寫,希望篇幅越短越好。
首先,確定相機對焦設在AF-S模式(單拍),拍照模式P模式,測光模式為矩陣測光。
自動對焦設在動態區域,感光度(ISO)兩百,影像尺寸大,影像品質JPEG 精細。這些應該都是預設值。
對焦:
有的時候相機猜錯要把焦點放在哪裡,這時就會拍出什麼都很清楚,但是人很模糊的照片。這有兩個辦法:
- 現在的單反跟無反都有很多個對焦點,選擇人臉(或這張照片的主體)的那個對焦點就好了。
- 先把對焦點對準主體(人臉),快門鈕按一半就完成自動對焦(Nikon的觀景窗有合焦指示燈),然後按住自動對焦/曝光鎖定鈕(AF-L/AE-L),放開快門鈕(仍按住AF-L/AE-L),重新構圖然後按下快門。
- 手動對焦:把對焦模式設在M即可。
我個人覺得改對焦點很麻煩,所以偏好第二或第三種方法。
曝光:
這個題目比較大,必須先瞭解曝光量、光圈與快門、感光度、曝光補償。
- 曝光量:可以把光線想成水,快門想成水龍頭。從水龍頭流出的水的總量可以用打開水龍頭的大小跟時間來計算。在相機上就是光圈跟快門了。光圈的大小一般以f值(焦距/光圈直徑)來表示,所以50mm的鏡頭 f=2時,光圈大小就是25mm,f值越大光圈越大。如果把快門時間加倍但是光圈大小減半,會得到一樣的曝光量。
- 感光度:這就是相機的感光元件或底片對光線的敏感程度。如果ISO值提成兩倍(例如ISO400對200),需要的曝光量就是一半。
知道這些,後面就是PASM模式跟曝光補償:
- P:全自動,A:使用者設定光圈,S:使用者決定快門,M:手動
- P*:相機是設定在P模式,測光完畢後轉動指令轉盤可以改變光圈大小,但不改變曝光量。
- 曝光補償(EV):+1EV就是曝光量提高為兩倍。
當照片太亮或太暗時就有這些方法解決:
- 如果相機上有EV旋鈕,直接調大或調小。我個人最喜歡這個。從機身裡改也行可是很煩。
- 檢查拍壞的那張的光圈、快門跟ISO,改成M模式再套用自己的設定。
- 如果是後面風景正常可是人臉太黑,還可以用AF-L/AE-L按鈕,先對人臉測光,然後用這個測光值拍照。
白平衡:
同樣一張白紙,在不同顏色的燈光下就會覺得這張紙有不同的顏色。光源的顏色用色溫表示。講到黑體輻射就麻煩了,我覺得記住幾個常用的色溫就好:
- 2800 K:燈泡
- 3000 k:鹵素燈
- 4100 K:月光、淺黃光日光燈
- 5000 K:日光
- 5500 K:平均日光、電子閃光(因廠商而異)
- 6500 K:最常見的白光日光燈色溫
從這列表來看,色溫越低,顏色越紅或越黃:色溫高則變藍。因此:
- 光源是電燈泡或舞台燈,照片顏色偏黃,就要把相機的色溫調低。
- 光源是日光燈,照片顏色偏藍,就要把相機色溫調高。
- 相機裡也有各種預設模式,例如燈泡,晴天,陰天,陰影,日光燈等。通常比自動白平衡好。
- 自動白平衡。要準備一張白紙或灰卡,先告訴相機在這裡的光線底下白色是什麼樣子。
其他注意事項:
- 到了一個地方首先要先拍幾張照片決定色溫。
- 決定ISO。ISO值太高會有雜訊,通常CCD的DSLR最高可用ISO在400或800,CMOS就高很多,但要看機種。
- A模式:大光圈的景深較淺(成像清楚的範圍較小),拍人像一定要會。P*模式也可以達到這個效果。反之,想要所有的距離都清楚就要把光圈縮小。
- S模式:較快快門可避免手震。用快速快門(1/160秒以下)拍快速運動的物體可以拍出凝結感,有電影Matrix的感覺。慢速快門可以拍車燈的軌跡或絲綢般的瀑布,但建議要使用腳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