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8日 星期三

富士 X-E1

上次回臺灣,聽了蛙醫生的勸敗,回來後就開始研究富士的X系列相機。他其實還勸敗了其他玩意,不過一方面有點玩不起,更重要的原因是這裡沒有玩那些東西的條件。

他推薦這個系列的相機有幾個原因:


  1. 富士是底片大廠,對顏色特別講究。
  2. 感光原件裡像素排列方式不同,不易產生摩爾紋,所以把低通濾鏡拿掉了,成像更銳利。
  3. 沒有反光鏡與五稜鏡,較為輕便,體積跟旁軸相機接近。
  4. 拍照時不會有反光鏡的震動。
  5. 鏡後距短,比較不容易有像迷光那些亂七八糟的現象。
  6. 法蘭距短,轉接的選擇很多,推薦康泰時的雞頭。
至於缺點,他只說光學觀景窗沒那麼重要,除非環境很暗,要不然電子觀景窗就夠用了。

網路上的評測大致也是這些結論,我在上個月正好有個機會買到了一臺銀色的X-E1加kit鏡。前一陣子去賭咒發誓唱國歌就帶這臺出門,先寫一下這次的使用心得:
  1. 重量:裝上kit鏡、SD卡、電池後大約是650克,相當輕便。
  2. 體積:跟旁軸相機相仿,機身右邊的突出部太淺了,機身也不夠高,並不好抓,原廠手把要賣一百三。既然無反比較耗電,為什麼不直接把機身作大點,裝大一點的電池呢?
  3. 外觀:機頂銀色的部份好像是塑膠作的,我猜是為了減輕重量,問題是看起來就像塑膠,質感不太好。開關跟快門釋放鈕一看就是塑膠,相當糟糕。
  4. 自動對焦:對焦速度還不錯,如果不是拍賽車什麼的題材的話都夠用,這一點不會比中階的單反差。還有,目前為止,都抓對拍攝主體對焦。
  5. 顏色與白平衡:白平衡很準,不會死白。我還沒仔細比較這臺跟Nikon的發色,不過看起來還挺順眼的。
  6. iso:我覺得到3200都還不錯,還沒用過6400
  7. 電子觀景窗的反應速度還不錯。
XF鏡頭:
  1. 鏡頭蓋的手感不好,尤其是後蓋。
  2. 外觀:我覺得比nikkor的AF-D略差,不過至少是金屬的鏡身。我最喜歡的是nikkor的AI/AI-S鏡身,感覺上有那圈橡膠,手感會好很多。
轉接手動鏡:
  1. 電子觀景窗沒有那條虛擬水平線
  2. 峰值對焦提示只有白色,線太細。不過我沒試過別家的。我還是覺得裂像對焦屏比較好用。
整體來說,我覺得X-E1是臺不錯的相機,絕對有中階單反以上的水準。鏡頭群跟各種配件不足的問題,時間久了自然會解決。有人說X系列比較適合具備一定程度攝影知識的用戶,可是我覺得,所有設定全部設為自動應該也很好用。

不過對我而言,還是有些狀況無法取代單反,看來暫時得加入雙機流了。

2014年2月1日 星期六

牛肉壽喜飯

某天太座說要吃壽喜飯,我就在網路上找了這篇,根據我手上的材料我修改了一些作法:

材料:

洋蔥一顆:我買的是黃洋蔥
牛肉火鍋片:300克
水:一杯(230mL)
醬油:2.5匙(一匙15mL)
紹興酒:3匙
白糖:2.5匙

作法:

牛肉壽喜燒:

  1. 洋蔥切絲,熱鍋後中火炒成金黃色
  2. 加入水、醬油、酒、糖把洋蔥煮軟
  3. 加入牛肉片,煮熟後離火
水波蛋:

  1. 取小湯鍋,加半鍋水煮沸
  2. 水沸騰後用湯勺攪拌,使水成漩渦狀
  3. 把蛋打下去,因為水成漩渦狀所以蛋不會散開,煮一兩分鐘後撈出來
最後在大碗裡添半碗飯,放上洋蔥跟牛肉,最後澆上湯汁。然後放上水波蛋,灑上海苔與白芝麻



心得:

  1. 煮水波蛋用大鍋子比較好,如果鍋子小,裡面的水就不多,蛋一打下去水就停下來了,蛋白就會散開
  2. 水不可以放太多,因為攪動水後,旁邊的液面會升高,水太多的話會撒出來。
  3. 煮的時間我覺得兩分鐘比較好,太短的話連蛋白都沒熟,撈起來的時候會散掉,煮太久的話蛋黃會變乾變硬,比較不好吃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四萬塊換一塊

最近看到有幾篇文章有提到,政府發行新臺幣取代舊臺幣,用四萬塊換一塊的方式掠奪了臺灣人民的財富。光看到這裡,我只會覺得這種論調應該只是用來罵國民黨是外來政權的吧,如果當時的兌換率是一塊換四萬塊,那這些人會不會說是國民黨來臺灣發錢?

我以前就覺得新臺幣這名詞很奇怪,難道還有舊臺幣不成?結果真的有。在國中時,魏季美老師的課堂上,他說他小時候,家裡買了棟房子,付款時間在發行新臺幣之後,最後付了新臺幣六元。當時我只知道以前還有舊臺幣,有四萬塊換一塊這回事,不過並不知道這樣作有什麼意義。

剛剛看了這一篇文章:裡面就有提到四萬塊換一塊是掠奪民間財富,我就想稍微研究一下這件事。

我先在維基百科中找到新臺幣的條目,在簡史中找到發行新台幣原因的三種說法:


  1. 官方說法,1948年上海的金融危機,法幣貶值使得舊臺幣一起貶值,使臺灣物價急遽上揚
  2. 動員戡亂時期,政府把臺灣的民生物資運到大陸,使臺灣物資缺乏,物價上漲。
  3. 上海金融危機時,蔣經國以政治力強制規定舊臺幣與金圓券的兌換率,反而導致舊臺幣金圓券大貶的拖累。1948年11月後,「適逢京滬局勢緊張」,舊臺幣發行額,從1946年的53億元到1949年6月14日幣制改革前達5,270億元。1949年物價為1945年之7,000餘倍。

第一點完全沒講到重點。法幣在臺灣不能流通,所以法幣貶值不應該使舊臺幣一起貶值。
第二點說的是物資的供給量不足,這個很容易理解。
第三點前半部也是不清不楚,後半部說的是印太多鈔票所以通貨膨脹。
從這三點看來,說四萬塊換一塊是在掠奪民間財富的說法並不正確。物資缺乏加上政府為了應付開支,印了太多舊臺幣導致通貨膨脹才是真正的兇手。可是我還是不知道為什麼發行新臺幣可以解決這些問題,或者說,為什麼要發行新臺幣。